9月23日下午,中新社召开社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 蒋启明 摄
“在中新社建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对中新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指明前进方向,让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中新社社长陈陆军说,“站在新的起点上,中新社将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回顾中新社走过的路,可谓70年风雨,70年辉煌。”中新社原副社长、周恩来侄女周秉德说,中新社当年从47人开始,到拥有一支2000多人的专门人才队伍,一代代中新人怀揣理想,不忘初心使命,甘于奉献付出,成就了今天的国际传播事业。“读了贺信,我倍感欣慰,也倍感骄傲和自豪!”
中新社70年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的关心和指导。1952年,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支持下,在习仲勋、廖承志、王稼祥等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中新社肇始创建。当年10月1日,中新社向海外发出了第一篇广播新闻稿《首都纪念国庆节举行隆重阅兵式》,以此标定了10月1日作为中新社的社庆纪念日。70年来走过的历程证明,党的坚强领导始终是中新社发轫、成长、嬗变的根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新社始终把全方位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总书记大国领袖形象作为工作重点,倾力打造重点品牌融媒体专栏“近观中国”等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活动的栏目,推出富有中新风格和差异化、辨识度的核心报道精品,充分展现大党大国领袖领航掌舵的作用。“近观中国”专题策划推出的“大变局·中国治”系列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中新社政文部副主任郭金超表示,我们要不断增强履职尽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习近平总书记活动报道和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作为重中之重,紧扣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大议题,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用心用力用情推出更多展现新时代风貌、彰显中国气质的新闻作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
在长期的对外传播实践中,中新社注重遵循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规律,以新闻立社、以特色兴社。“走过70年,中新社以独具特色的‘中新风格’成为中国新闻界的‘奇兵’,发挥着联通中外的桥梁作用”,中新社总编室主任张红认为,站在新起点上,我们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对中新社作出的重要指示,创新话语表达,当好国际传播的“国家队”。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我们将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帮助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
9月23日下午,中新社召开社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 蒋启明 摄中新社因服务海外华文媒体而生。在建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新社要“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的要求。中新社海外中心主任黄耀柏表示,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蕴涵了对国际传播的高度重视和对海外华文媒体的深情厚谊。“我迅速将总书记贺信的内容分享给海外华文媒体同业,他们纷纷向我社表达祝贺的同时也非常振奋,称赞这也是对海外华文媒体的最好鼓励。”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对中新社坚持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给予了肯定,提出“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要求。中新社港澳台部主任魏群说,我们将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海内外各领域宣传报道工作,广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从创办之初,中新社就被赋予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定位。中新社评论理论部主任董会峰说,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赋予中新社重要使命。中新社的特稿专栏“东西问”聚焦文明互鉴,依托中外专家,注重学媒结合,网络综合阅读逾10亿人次。“落实总书记贺信精神,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我们的探索永远在路上,需要付出更艰苦努力。”
在中国著名侨乡福建,中新社福建分社社长徐德金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提出福建要增强侨务意识和机遇意识,更加重视侨资、侨力、侨智。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对中新社“坚持为侨服务”作出了肯定。未来,我们要继续以侨为桥,凝聚侨心、发挥侨力、维护侨益,以更主动的姿态做好涉侨新闻报道。
河北、浙江、上海等分社负责人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贺信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入职7年的中新社青年记者杨程晨说,我刚好走过中新社时间刻度的十分之一。作为新一代的中新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指引,赓续红色血脉,牢记使命嘱托,以自信的态度、高昂的热情、专业的水准,更加生动活泼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贺信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中新社总编辑张明新表示,中新社正在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着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立体化宣传报道格局,将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完)
动科普丨登录制作平台就能一键生成你想要的App?警惕!便利与风险并存!******
【万万没想到!App花样套路大解密③——应用制作乱象篇】
制作一款App需要几步?说出来别不信。
在一些App在线生成平台上,仅需一个域名地址、编写少量的网页代码,勾选平台提供的丰富的功能模块就能制作一款App。
甚至部分平台还提供软著、上架、分发的服务。这些功能服务便利了正规的中小型开发者,但同时也为黑灰产开发者开了口子,使得犯罪类应用广泛利用在线生成平台制作……
前段时间,业界发布的《移动互联网风险应用白皮书(2021)》对国内数十款在线生成平台进行分析监测,当前App在线生成平台存在如下的安全问题:
1.被黑灰产团伙用于开发制作网络犯罪应用或者风险应用,其提供的功能和服务极大地降低了恶意应用开发者开发制作网络犯罪应用的成本和时间,这种现象日趋严重。
2.部分不正规的在线生成平台未提供针对开发者的实名制认证要求,部分在线平台对开发者身份和上传应用内容或者功能的审查机制薄弱。
3.在线生成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插件式功能模块选择,以及一站式的应用分发服务和上架服务,平台还能对开发者上传的应用配置信息和相关代码的加密,增加了对该类风险应用治理的难度。
4.此外,对于一些特定品类的App开发者,如果选择了不当的生成平台生成,还可能引入一些隐私合规类的风险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移动智能终端上这类网络犯罪类应用及相关黑灰产产业链不容小觑。这份白皮书显示,网络犯罪类应用在生成平台制作的数量占比中,“贷款诈骗”的样本占比最高,比例达67%;其次为“色播应用”,样本占比为17%;“色情应用”“仿冒金融平台”“投资理财诈骗”等应用也占有一定比例。
比如,下面这款应用界面即为仿冒微信界面。2019年以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多起与虚假App有关的电诈案,涉及虚拟币投资、赌博、套路贷等多个领域大量“量身定制”的涉诈App背后,有的公司从接单、开发,到封装、分发、售后等,提供“一条龙”服务,诈骗App背后隐现技术开发灰色产业链。
仿冒App
博彩应用
业界人士提醒,移动互联网生态良性有序发展离不开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引导,以及海量发现、关口前移的技术手段进行治理和约束。App生成平台具备开发技术门槛低、成本低、跨平台适配等特点,能够满足很多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应当成为黑灰产作恶的工具。
如今,移动生态的安全与否越来越取决于针对风险应用的安全治理能力,移动安全生态建设,也离不开手机厂商、开发者等各方参与者的通力合作。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制作:黎梦竹 部分内容来源中青网等)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