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新年“绿意盎然”:冬季农博会展示中外农业风情******
(新春走基层)吉林新年“绿意盎然”:冬季农博会展示中外农业风情
中新网长春1月12日电 (谭伟旗)12日的长春农博园热闹非凡,园内的特色植物、珍稀动物各具风采。置身其中,让人仿佛忘记了此刻正是中国北方的寒冬时节。
第十三届吉林(长春)冬季农业博览会当天开幕,20万平方米的展示区域,安排了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春年货展销等展区,既具科技感,又“年味儿”十足。
长春农博园内的植物景观 谭伟旗 摄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吉林在设施农业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长春农博园6万平方米的连栋智能温室里,重点展示了高新无土栽培、规模化无土栽培、基质栽培技术、热带果树园、鲜切花卉园、沙漠植物园、植物工厂等特色农业技术和成果。
室外,两栋不加温温室展示了北方冬季温室不供暖进行叶菜及果蔬生产,高效节能环保,成为北方现代农业模板。
长春农博园内展示的无土栽培技术 谭伟旗 摄世界农业风情园一直都有着火热的人气。园内划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五大洲农业风情区域,共推出300多种极具代表性的特色植物,形象生动地呈现了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农业文明。
植物之外,珍禽园里的孔雀、鹦鹉等40多种动物也都极具观赏性;各类淡水鱼、海水鱼、观赏鱼、水母及趣味海洋动物在渔业展馆内尽情畅游。
长春市政府副秘书长孟宪新表示,由长春市政府主办的吉林(长春)冬季农博会,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展示形式,丰富了广大市民和农民群众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成为吉林长春冬季冰雪旅游和冰雪文化的重要品牌。
孟宪新介绍,本届展会集农业品牌展示、现代农业观光、新春年货采购、节庆文化活动于一体,能够让更多的游客在浓郁的年味中领略北国春城的独特魅力,尽享长春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完)
伊朗学者:很多伊朗年轻人认为学中文会有好工作****** 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阚枫)“狮子,波斯语叫Sheir,中文称作‘狮’,其实,如今的中国狮舞也可称为中国和伊朗的文明友谊之舞。”近日,伊朗艺术研究院助理教授、东方部主任纳思霖在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中这样解释“狮舞”的另一种含义。 作为同在亚洲的两大古老文明,中国和伊朗有着几千年的友好交往历史。2000多年前,两国就通过古丝绸之路建立了友好交往。 纳思霖是伊朗画家,擅长水彩画、油画,并曾到中国学习中国国画,于2008年获得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2010年后还在中国美术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如今,纳思霖在伊朗的大学中教授东方艺术方面的课程,并长期从事中伊人文交流工作。 谈及中国和伊朗基于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交往史,纳思霖表示,古丝绸之路让中国和伊朗这两大古老文明的交往,从贸易往来逐渐发展到影响深远的文化、艺术、饮食甚至语言等方面,这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案例可以列举。 她说,历史上相传,一位伊朗国王把狮子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皇帝。狮子在波斯语中叫Sheir,来到中国之后,中文称其为“狮”,因此,如今的中国狮舞可谓历史上中国和伊朗的文明友谊之舞。 纳思霖称,在东方的艺术文化瑰宝中,可以看到很多受到古丝绸之路文明交融影响的痕迹。例如,中国的敦煌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塑,不少人物的衣着和色彩就能看到来自伊朗艺术的影响。 最近,纳思霖出版了中文新书《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介绍中国与伊朗文化艺术交流中相互影响的案例。 “为了找到最佳的方法来展示历史上中伊文明之间的艺术交流史,我在中国做了四五年研究。实际上,这本书是我论文的一个简短部分。” 纳思霖说,在这本新著中,她介绍了在中国元朝期间伊朗绘画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并展示了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友谊。希望对于对东方艺术,尤其是中伊两大文明的艺术感兴趣的人们来说,这能加深两大文明间的友谊。 虽然,中国和伊朗之间有悠久的文明交往史,但是纳思霖坦言,现在伊朗年轻人对古丝路文化知之甚少,提到中国文化,他们可能只会想到中餐、武术、商业等。 不过,这位中文非常出色的伊朗学者也提到了在伊朗年轻人中出现的一个趋势:在伊朗的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人会将中文确定为自己应该学习的一门外语。 “十年前,我们在很多大学开设了中文系,每个学期都会有很多新生选择学习中文,他们认为汉语已是英语之外的世界第二大语言,学好汉语意味着未来可以找个一个好工作,有不错的收入。”纳思霖表示,这些年轻人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会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很多人喜欢孔子、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以及中华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纳思霖说,中国和伊朗两大文明之间的悠久关系,对当今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可以有很多启迪,作为以丝绸之路结缘的两大文明,如今更应该加强人文交流,特别是年轻人之间直接的交流交往,并将深厚的东方文明重新介绍给世界。(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